顺盈电脑挂机下载硅基产业是蚌埠优势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世界领先的研发团队,已初步形成“一核两翼”的硅基产业集聚区。蚌埠市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级战略机遇,聚焦“制造强省、产业强市”发展目标,借力江淮、融入合宁,依托现有硅基产业基础和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优势企业资源,着力培育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彰显区域品牌影响力,助力“玻璃之城”向“中国硅谷”迈进。
蚌埠硅基产业具有产业规模较大、行业地位领先、大中小企业协同、核心竞争力较强等特征,“四基地一中心”的硅基产业集聚区初具雏形。
“十三五”以来,蚌埠市硅基产业加快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硅基新材料产业规上企业116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11.65%,年产值267.7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11.42%,同比增长23.7%;高新技术企业62家,占全市比例15.7%。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20家,其中新型显示7家、太阳能光伏3家、特种玻璃3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2家。2018年-2020年新增39家硅基产业规上企业,占全市新增规上企业的16.25%,占硅基规上企业33.62%。2021年,还将有凯盛基础材料、高美福商显、宝莱德智能等多家企业入规。
通过多年的发展,蚌埠硅基产业以初步形成新型显示产业链、阳能光伏产业链、特种玻璃产业链等三条较为完整的硅基产业生产链条。新型显示产业链有规上企业22家,2020年产值92.74亿元;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有规上企业10家,2020年产值30.6亿元;特种玻璃产业链有规上企业20家,2020年产值43.9亿元。
蚌埠硅基产业聚焦“卡脖子”技术,加大攻关力度,取得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CdTe太阳能电池等多项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创新成果连续6年获国家级大奖,“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等项目获国家二等奖。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厚度突破0.12毫米,再次刷新超薄电子玻璃薄型化的生产纪录,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超薄”到“极薄”的跨越。中光电8.5代基板玻璃生产线代液晶玻璃基板,开辟了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中国制造”新纪元。
蚌埠硅基产业集聚区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优势的资源条件和“世界级”的一流玻璃生产、研发企业及研究机构,逐步形成领先国内、国际市场的“四基地一中心”,即优质浮法玻璃及深加工生产基地、玻璃容器生产基地、特种玻璃生产基地、玻璃装备生产基地和玻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硅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创建,蚌埠市已形成以蚌埠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以龙子湖区、禹会区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空间多点布局,已初步形成硅基产业集聚区。
蚌埠硅基产业在产业链构成、原发性创新、国际市场占有率和中间性组织作用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蚌埠硅基产业已研发出国内最薄的玻璃基板,建成国内唯一一条中铝背电极玻璃生产线和唯一一条CIGS背电极玻璃生产线,但整体上还处于跟随创新阶段,原创性创新少,高端研制能力仍需加快提升。比较而言,蚌埠硅基产业集群中企业高端产品比例仍然相对较少,创新投入不够,特种仪器用玻璃、柔性显示玻璃等核心关键技术仍需进一步攻关。
蚌埠硅基产业中企业和产品集中分布在产业链中游,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硅基产业链条上游为石英砂、玻璃材料、粉体材料等原材料及相关生产设备,中游加工生产平板玻璃、真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智能光控玻璃等深加工玻璃,而下游应用领域集中在建筑装饰、家电、新能源、电子信息以及汽车等行业。从长远来看,硅基产业中游加工能力强、下游应用产品生产弱的产业格局,不利于中上游环节发展,制约硅基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蚌埠硅基产业需强化“补链”,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引入下游面板厂商和显示终端企业,提升产业上下游协同与均衡发展,拓展产业宽度。
蚌埠硅基产业发展中的中间性组织的中介促进功能相对薄弱。硅酸盐学会虽在短期内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整体而言集群促进机构与传统学会在组织构架、工作内容和机制等均有所不同,产业化推广与应用功能不够。2013年成立的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为发起单位,拥有浙江大学、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国建材总院、惠科股份等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领军企业50余家,但实际的运行仍然较为松散。
蚌埠市在新型显示玻璃、光伏玻璃、特种玻璃材料等方面已研制出一系列新产品,占据国内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重点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比仍然较低。中建材(蚌埠)光电自主研发生产的超薄高铝盖板玻璃虽然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但超薄玻璃基板国内市场占有率仍较低。因此,蚌埠硅基产业在提升产品性能、增强产品性价比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培育硅基制造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资源整合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抢占更大国际市场,形成规模经济优势。
蚌埠打造硅基产业集聚区具有良好的要素条件,在矿产资源、核心技术、区位与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金融服务以及数据服务等诸多方面拥有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石英砂原料是蚌埠硅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原料基础。凤阳县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优质石英砂基地,石英矿区覆盖面积达8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大、高达100亿吨以上,矿石品位高,易采易选,为蚌埠硅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质优、价廉的原料支撑。蚌埠市与凤阳县相隔23公里,地域毗连、无缝对接,为蚌埠硅基产业发展节约了成本。
蚌埠硅基产业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多项产品实现国产替代,引领我国硅基产业由大变强。依托国家级自主创新试验区等一批创新载体,硅基产业集群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中国由“玻璃大国”向“玻璃强国”转变;依托玻璃工业设计院、凯盛工程等多家企业,蚌埠相继成功实现多项创新成果转化。
蚌埠面向长三角,背靠中西部,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处于东西梯次推进和南北融合的过渡地带,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京沪、京福高铁,京台、宁洛高速公路在此交会,形成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带等主要城市“一小时经济圈”,构筑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便捷交通物流体系。
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在安徽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下线,标志着我国玻璃产业浮法技术工业化生产达到较高水平。
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载体,蚌埠汇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领衔的一批高层次人才队伍。2018年,彭寿被美国材料科学与技术大会暨美国陶瓷学会授予“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成为首位在世界玻璃技术领域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科学家。2019年,集聚区产业从业人数达7.8万人,占该产业全国从业人员比重的18%。拥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高等院校和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职业技术院校,为硅基璃产业发展提供了丰裕的人力资源和产业工人。
通过金融支持和奖补措施,近年来蚌埠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企业上市挂牌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中小工业企业融资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蚌埠市聚焦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推动科技型企业科创板上市挂牌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支持企业在主板、新三板、科创板等上市,并分别给予1200万元、500万元、200万元奖补性资金支持。设立地方金融改革发展资金,用于金融机构和直接融资奖励、企业上市挂牌费用补助、贷款风险补偿等。集聚区还率先开展专利权、商标权抵押贷款,设立市级担保基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等,推动硅基产业金融服务,构建产业投资、天使投资、创业(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多层次的基金体系。
激发数据要素活力,蚌埠市积极同京东云、阿里云合作,建设区域数据服务中心,为硅基产业集群利用工业互联网奠定信息基础,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通过拓宽4G网络覆盖面,为硅基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提供信息支撑。聚焦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和工业电子商务等,硅基产业集聚区还搭建“蚌埠市中小企业网上服务大厅”“蚌埠市四送一服手机APP”等平台,培育一批玻璃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形成较为强大的数据与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蚌埠硅基产业集聚区着力从空间布局、集群提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产城融合等方面入手,探索“四基地一中心”的硅基产业集聚区发展路径,实现硅基产业高度化、集聚化以及玻璃关联产业结构合理化,提升蚌埠整体的城市和产业竞争力,推进“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建设,深化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点亮“中国硅谷”。
蚌埠硅基产业集聚区在坚守“土地红线”基础上,实施“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优化调整硅基产业集聚区的空间规模和结构,保障玻璃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因地制宜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系统,实现产业、土地、城市、生态环境和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的精准对接。根据硅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要,统筹推进建成区、发展区、控制区功能布局调整,形成功能匹配、紧凑集约、有序开发的空间格局。建立完善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的绩效评估退出机制,创新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的补偿方式,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功能定位,推动二次开发,提升集聚区产业空间承载力。硅基产业集聚区发展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优势资源和“世界级”的一流硅基新材料生产、研发企业及研究机构,巩固“四基地一中心”的园区布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深化“国家新型工业化硅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打造“一核两翼”多点布局结构,推动产业“多载体”承接。
硅基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蚌埠市发挥基础优势,集中硅基产业创新资源,汇聚高端要素,加码政策支持,提升产业能级,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硅谷”。以安徽自贸区建设为契机,释放集聚效能,着力打造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为硅基产业集聚区提供新材料,推进硅基材料的市场化应用。坚持产业定位、产业规划、产业集群、产业政策“四位一体”,聚焦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硅基产业领域,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区域特色,推动硅基产业集群提质加速,形成硅基产业的区域品牌优势。
2020年8月,中建材所属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柔性可折叠玻璃工业化生产在蚌埠启动,成功打造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首条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实现玻璃新材料领域又一项“卡脖子”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硅基产业集群区建设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园区“大部制”和“公司化”改革,试点引入竞争机制和公司化经营模式,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支持国家级园区的开发建设主体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加大对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用地二次开发机制,创新闲置土地盘活方式,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园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推进园区产城一体化发展,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根据硅基产业发展需要,成立打造硅基产业集聚区工作专班,推进蚌埠市硅基新材料发展的同时,统筹协调硅基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专班统筹规划和推进集聚区建设,包括集群培育发展的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成效评估及政策优化,集聚区内产业集群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配置,实施相关政府部门及县区考核及协调。
平台建设是硅基产业治理体系的基础。一要加强营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四送一服”工作,营造“四最”营商环境,完善“一站式”“保姆式”政务服务,推动硅基产业集聚区“一核两翼”行政服务中心功能提升,集成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税务等与企业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服务职能,实现落户企业各类行政事项园区内办结,推进企业投资便捷化。积极引入中介服务组织。推进集聚区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促进信息化数据、专利技术、排污额度流通交易。二要推进现代物流平台体系建设。围绕服务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智慧物流。鼓励产业集聚区建设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三要强化人力资源激励与服务平台建设。集聚区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行业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对带项目、带团队、带资金的创业项目,给予启动资金、研发资金等支持。加大引才奖补力度。加快完善以人力资源市场网、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主的网络联盟,实现产业集聚区就业信息网络互联互通。鼓励安徽财经大学等驻蚌高校、职业院校在产业集聚区设立分校或教学点,与企业共建生产实训基地,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养。四要实施智慧园区平台建设。依托蚌埠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平台,加快构建产业集聚区管理服务公共云平台,构建现代化智慧园区,提升集聚区治理水平。
打造“玻璃之城”首要的是点亮城市名片。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及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加强硅基产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培育“名、优、特、新”品牌,扩大蚌埠硅基产业影响力、提升区域知名度,同时强化品牌吸引力,为招商引资提供支撑。通过举办硅基产业的产品博览会、产业高峰论坛、国家级产业基地成果展示会、硅基新材料专题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活动,邀请业内厂商、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和相关媒体等人士或机构参与,快速对接和汇聚国家产业联盟、国内外重点企业、重点科研院所、产业关键人物等产业资源。强化中国玻璃科技博物馆的设计与建设,推动博物馆对蚌埠区域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定期举办硅基产业、行业论坛及高端产品推介活动,选择企业技术领先的特色产品进行宣传推介。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创建具有超前影响力的硅基产城融合示范城。积极推进中国玻璃科技博物馆项目建设,形成“中国硅谷”亮点工程,提升蚌埠城市享誉度,打造“中国硅谷”。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此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和蚌埠市智库建设和社会科学规划智库重大课题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71974002、18YJA790109和ZK21A001。本文得到市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一并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