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盈招商主管,作为穿越小说的早期爱好者,在广泛阅读了大量穿越作品后,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
其实如果穿越到清朝,就算熟知玻璃制作工艺,也没办法以“发明者”的身份自居。
毕竟清朝早就有玻璃了,康熙年间还建立了“玻璃厂”(并非制作琉璃瓦的“琉璃厂”)来制作玻璃。
宋朝时玻璃器已经逐渐成为宋人生活中的常见器皿,使用琉璃浅棱碗为食器,玻璃杯为酒器,
因为,如果你穿越到了唐朝,你所说的“玻璃”和时人所理解的“玻璃”并非同一事物。
“玻璃”一词是外来词的音译,起初写作“璧瑠”、“颇黎”、“玻瓈”。甚至还有“琉璃”一词,它们各自指代什么物品显得很混乱。
好在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中有一只银罐,罐盖上写有“颇黎等十六”,以及“琉璃杯碗各一”,里面则盛放了十六块天然宝石,以及一件玻璃杯和一只水晶碗。
可以看出,当时“琉璃”一词没有严格区分玻璃制品和水晶制品,而“颇黎”则是指宝石。宋代以后,外来词“颇黎”的写法固定为“玻璃”,多用以指称由阿拉伯帝国进口的玻璃制品。
唐朝末年,还盛行一种以琉璃为手镯和头饰的风气,但晶莹剔透的大件玻璃器皿在当时仍然是很珍贵的物件。
所以,靠穿越回去发明玻璃的发家致富扬名立万之路看起来已经没有可实施性了,不如了解一下玻璃制作方法,提高知识水平。
彼时的智人尚没有学会制作玻璃,只能将黑曜石击打成片,用以制作箭簇和刀片。
所谓玻璃,其内部分子没有形成规整的晶格,和熔融状态时一样无序排列,是自由散漫的“过冷的液体”。
黑曜石在火山喷发时形成,从熔融状态迅速降温冷却,也是非晶态的结构,因此是天然形成的玻璃。
对两河流域的古人来说,玻璃原料最主要的就是二氧化硅,而石英的二氧化硅含量很高且分布广泛,容易获得。
问题在于,玻璃制作需要高温——二氧化硅的熔融温度在1700°以上,这是古人制作玻璃的一大技术障碍。(要知道,即便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玻璃窑炉的温度也不过能达到1500°C。
受限于温度,最早期的玻璃制品并不纯粹,二氧化硅在加热时无法完全熔融,最终得到的只是玻璃和石英砂的混合体。
早期的助熔剂是草木灰或天然碳酸钠,它们的加入可以使二氧化硅的熔融温度降至1200°C,对玻璃制造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通过原料成分的改进,或许还有玻璃熔炉的改善(早期的玻璃熔炉缺少记录),公元前2500-1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可以制作完全由玻璃质构成的器皿。
所谓卷芯法,是将粘土、沙子和有机物加水混合,捏成想要的形状,固定在金属把手上,作为芯。
随后裹上一层熔融的玻璃液,待玻璃稍冷却后进行装饰。在装饰过程中,可以反复对玻璃进行加热使其保持流动性。最后将成型的玻璃器中的黏土掏出,完成制作流程。
图中有着棕榈叶型瓶口装饰的玻璃器即由卷芯法制成,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352-1213年。在埃及,这种造型的瓶子大多用来盛放眼影膏。
甚至还有贝壳形小碟子,可能被用作舀取油膏的小勺。不过这个小碟子并非卷芯法制成,考古人员认为这种玻璃器的制作过程中使用了模具压制。
比如法老的玻璃头像(考古学家推测为阿蒙霍普特二世的头像)就是将熔融的玻璃液倒入模具中冷却得到的。
——把小黄鸭狠狠地用力地摁在潮湿的砂土里,再小心拿出,使砂土中出现一个小黄鸭凹印。
除了卷芯法和使用模具进行浇铸或压铸,古人还有其他方法来制作美轮美奂的玻璃器皿。
古代的玻璃五颜六色都有,但是无色的玻璃,却一直到15世纪才在威尼斯凑凑活活地被制作出来——早期的玻璃因为含有氧化亚铁杂质而或多或少带些绿色。
马赛克制作方法在公元前3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玻璃制作的主要工艺之一,生产了很多色彩斑澜的玻璃器皿。
再顺着玻璃棒的横切面切下很多小薄片,然后将这些小薄片拼在一起加热,使它们在熔融状态下互相粘合,成为一个马赛克圆盘。
接下来将这一圆盘放置在模具上加热,使具有流动性的玻璃在重力的作用下变形覆盖在穹形模具上,成为碗状器皿。
这一时期,马赛克制作工艺在埃及也得到大量应用,制作了很多精致细腻的马赛克图像。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上文中使用卷芯法制作的香水瓶,是的,古人的爱美大业从没有停止脚步。
结合马赛克工艺,以卷芯法制作瓶身,使用加入金箔的玻璃条带装饰,地中海东岸地区在公元前1世纪开始制作装饰有金色条带的香水瓶,美丽如同蜿蜒的星河。
顾名思义,玻璃吹制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空心管蘸取玻璃液后吹入空气、进行造型。
这一方法以其方便快捷的优越性,得到了迅速地推广,成为玻璃制作最重要的工艺,也推动了玻璃器的广泛应用。
有两种主要的制作平板玻璃的方法可以学习一下,万一穿越回去,倒是一个可以发展的产业。
用吹管粘取玻璃液,吹入空气。在玻璃泡底部固定另一个金属棒,并将吹制接口处的吹管取下,得到一个开口的锥形玻璃泡。加热使其具有流动性,并快速旋转金属棒,使空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逃逸,改变玻璃形状,最终成为平板。
还有一种平板玻璃制作方法叫做Cylinder glass,直译过来是“圆柱玻璃”,简而言之就是把圆柱侧面剖开,摊平成平面。
说了这么多玻璃制作的技术,还有一件不能忽略的设备我们没有谈及,就是玻璃熔炉。
考古学家根据考古遗址的遗留复原了公元前14世纪埃及地区的熔炉,还是很原始的形态。
当时的古亚述人在泥板上用楔形文字记录了三种玻璃熔炉的建造方式,包括炉子上开口的数量、熔炉结构等细节。
在一本11世纪的百科全书De Universo中,有一幅描绘了玻璃熔炉和吹制工人的画作。
可以看出熔炉有着圆筒状炉身,上中下分有三层,下层烧燃料供热,中层放置坩埚用以盛放熔融玻璃液,上层呈帐篷状,用来放置制作完毕、需要冷却退火的玻璃器。
玻璃器需要缓慢冷却,避免在高温阶段经历较大的温差快速冷却,这样可以提高其使用性能,熔炉上层刚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图中工人正在坐着的三条腿小板凳也是一个有趣的细节,这似乎是玻璃制造业的一项传统,数百年后的玻璃制作工人们仍然使用着三条腿小板凳。
这时的玻璃熔炉在外观上有所改进,但仍然分为三层,每层的功能没有太多改变。
同样作于16世纪的一幅作品更美观地展示了当时的玻璃制作工坊。这是佛罗伦萨旧宫里的一处壁画。
在大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熔炉上方横梁上堆放了大量的木材,那是要利用熔炉产生的热将它们烘干,继而作为燃料。
在16世纪一本描绘了奥斯曼帝国庆典活动的图集(Surname-i Hümayun)中,也有对当地玻璃制作匠人的刻画。
图中的玻璃熔炉同样为三层结构,伊斯兰世界的工匠们围坐着进行玻璃吹制、退火和加工。
这是制作于19世纪的一面屏风,经纬交织的两层透明玻璃管中间夹着一张水粉画,记录了清代工人吹制玻璃器的场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三巫日”英伟达继续拉低标普纳指,道指全周涨1.5%为5月来最佳,钯金一度涨12%
消息称 OPPO Pad 3 平板支持 NFC 一碰互联、跨端文件管理
微软部署 B200 GPU 出现摩擦,英伟达希望 NVL72 整机出货